600个分类垃圾桶“亮相”施甸县城
儒家的政治理念最强调的就是其应然,即正当性,其中我们不难分析出不脱离一定时空条件下的实质正义,儒家为此而不断为人民去争取与追求。
对孩子们学习人文、科学,以及将来立身行己都有好处。《再论儒家的政治哲学及其正义论》,载《孔子研究》2010年第6期。
所以,在社会出现重重问题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应该完善法律实现对应的奖惩,维护社会仅存的有限信任,但我们不要夸大法律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儒学的重建,我反对破碎化,用传统儒学中的一些支离破碎的要素来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这个建议是我起草的,彭代表同意后,修改并提交上去了。但两千五百年来,儒学渗透到全社会上下,适应、调节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指引人们的生活,落实在政治制度、社会风习、教育过程以及私人修养与性情陶冶之中,是中国乃至东亚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结晶,是朝野多数人的信念信仰,乃至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地步,极具草根性。今天的治官治吏当然必须且主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但以德治国,让干部阶层的行政实践充满人文关怀,首先要求他们道德自律。
就现在热议的婚姻法司法解释而言,一个和谐的家庭是不需要用这种司法解释去保护的,只有当婚姻双方失去信任的时候,才用得着它。此外,古代德治重视以德治官、治吏,今天依然可以作为德治的首要任务。所謂為天地立心者,並非說吾人在沒有心靈的天地中妄加心靈,而是吾人發現宇宙心靈之存在而使眾生覺悟此意之謂也,這種發現不同於天體物理學家發現一星系或星體,也不同於理論物理學家發現一條科學定律,而是在人類自我生存與夫人類所發現的自然科學定律之一體性領悟中領悟到宇宙歷史之目的性與自由性之存在。
故以巨大差別為對立意義論,照相機未有人類視覺所見之見,熊十力先生不錯。此生萬幸者,億載可追憶,今生見世界,即是見上帝。其言氣,如希臘人言原子,乃一渾圇觀念,未與縝密之經驗結合,故不能在宇宙論之無中生有論上有精微之闡釋,亦不能於乾坤之道生男女論上有進化所以然之領悟。又吾人見一人心懷不忍而扶危濟弱而曰高哉德也,此德者何以數理生發?彼無能為力也。
故上帝若顯示其自我存在,不能於虛無中顯,以虛無無以顯也。然而關於人類所造之物則不能行此種判斷。
非完全全息性之非完全全息程度大有不同,故吾人當時時體察宇宙中不同結構之非完全全息性之差別,譬如原核細胞生物非完全全息真核細胞生物、而真核細胞生物非完全全息多細胞生物、而原始多細胞生物非完全全息原始魚類生物、而原始魚類生物非完全全息爬行類生物,如此以至哺乳類、人類,非完全全息性程度日漸其強者,宇宙歷史之進化也。反而言之,宇宙生滅所現者,上帝心動也,故上帝意識流乃宇宙生滅轉換之歷史也。而心靈所宿居之生命體者,整體性者也,譬如吾人體乃整體性生命體,而構成吾人之諸分子、原子非生命體,然則若脫離構成吾人之諸分子、原子,則吾人生命體無以存,心靈無以在也。前卷論我生命體影射宇宙生命體,與此吾心非完全影射宇宙之心之論,互為表裏,本無分別,然欲使學者明晰則不可不分別說,蓋靈宅與靈之喻不得已而為之,實則二者一也。
然則以中學儒道(《易經》與《老子》)觀之,空、有為宇宙本體論非本原性本體論。吾人有道德理性之存在,故宇宙歷史有羚羊保護其幼子而奮不顧身為我見,此非後我道德理性而設,乃是其設早蘊涵道德理性故有道德理性者之我生。故《心經》曰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雖然,上帝非不願使吾人知之也,上帝以不在宇宙中之形式存在於一切宇宙中,故吾人所居宇宙亦有無量大千宇宙之消息耳,宇宙之結構乃非完全全息性之宇宙,吾人所居宇宙雖非能完全影射無量大千宇宙之信息,但終有所呈現也,吾人固不能到達宇宙外,然則就原子之自身為一宇宙而論,原子外之原子即與該原子相平行之宇宙,就星辰之自身為一宇宙論,星辰外之星辰即與該星辰之平行宇宙,就星系之自身為一宇宙而論,星系外之星系即囊括該星系之更大宇宙,此非完全全息性之意可能亦適用於吾人所居宇宙影射無量大千宇宙之謂也。
超子宮化生,方有子宮育。而超越之心靈本體論較之空、有各執一端之本體論或緣緣而生之本體論乃至龍樹的中論本體論更近於真理也,故老子之無中生有論雖確與大乘空宗合者,然老子之道非無(近人任繼愈以為老子哲學中道即無,謬),即道之為最高理念(等同於吾人所言上帝)即超越性生命體之精神,超越無與有之上,方使無中生有、有歸於無之無限循環往復,而成就無量超循環宇宙序列,亦使一具體宇宙(如吾人所生存之宇宙)中各世界超循環發生乃至一世界中類與個體循環發生與寂滅,如人類世界之個體之生死輪回。
牛頓時代以決定論為根本法,時間完全對稱,空間完全對稱,且時間與空間二者獨立無關,故一切運動皆非歷史性運動,盖正演與反演不過算者任取耳,無任何差別。宇宙之自由之非紊亂者在乎目的性,宇宙歷史之目的就純粹理念而論乃是上帝影現自己,而達此目的,需使宇宙歷史湧現具體精神自由者,故吾人回顧宇宙之歷史,宇宙從無中創生以來,力之對稱性破缺使結構生成,起先原子,繼而分子、高分子,之後細胞乃至複雜生命體,及至人類產生,此目的性昭昭如日月明,如此偉大之毅力與遠見非心靈者絕不能為也。
自性悟是佛,煩惱即菩提。吾人居天地中,不見宇宙之整體,而一人向我走來乃整體生命體向我走來,故高山大壑乃至星辰星系雖巍巍乎廣大,終究宇宙中之極有限部分而已,如人身之膚沫也,吾人之目的性瞬間而現者,而在宇宙則需數億年。若以牛頓觀,三物便離奇,是知決定論,推之必相悖。故知宇宙之非完全全息性與宇宙之非完全確定性、非完全對稱性、非完全重演性、非完全循環性互為關聯,學道者不可不察也。以唯心論發展而論,上帝亦唯心主義者,何耶?以其以宇宙歷史發展出具體心靈者為目的,而地球生物與夫人類之湧現為此目的性行為之成果,進化之加速度顯而易見者也,而人類思維之發展亦復如是,蓋古人已為唯心論建基,後人順勢而就耳。是知天我合一者乃基於天我二分之上,天我合一即天我具同一性,此質論也,非量論。
猶如中國箱,大小套其裏,故知宇宙靈,如人之個體。而人類之唯心論在先民則遠超於動物自在之唯心論,如先民之萬物有靈論乃客觀唯心論之緣起也,及至宗教發生,無不以認定超越靈魂之存在為其基本信仰,然則,此超越靈魂之超越性之表現,或兇惡暴戾、或溫柔體貼,其人格性過於外露者,人對神的理解未深入故,未及宇宙之整體精神性也。
何耶?有既不能作為有之由來,必是由無而來,故老子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詰者曰,然則宇宙中更廣泛運動如日月星辰之轉動豈非日復一日之重複乎,自由性何以現也?曰,宇宙雖非無限但十分廣大,故日月星辰只是宇宙中微塵,其自由性亦微乎其微也,雖微,但並非無有也,所在者何?星辰之轉動之無論自轉或公轉皆非完全重複者也,即重複中有微茫之非重複,故超越重複也。
若吾人以所領悟宇宙歷史理性之目光觀照人類歷史,則一切災難皆為歷史理性之工具耳,既然歷史理性以根本善為理想,則一切理性哲學所遭受之損害皆如浴火重生,乃一難得之修煉也。再如佛家大小乘宗,盲目崇拜者以為覺者無所不知,是真謗佛者,章太炎讀《瑜伽師地論》已有批評之詞,蓋論者為證明無情者無意識不惜穿鑿,是不明世界統一性故,其實人類顯性意識乃物質物世界之非完全確定性所蘊微茫意識進化而來。
然而就人同此心而論,羅素和我們一樣,皆不知照相機是否有所見,而就照相機嚴格遵守照相寫實主義的機械性而論,照相機所見必不是吾人類視覺連接心靈意義上的見。宇宙之生命體論與宇宙唯心論其實一也,吾言宇宙為生命體者是言其從總體運動看乃具活性,活性者,自由性也,譬如屍體無活性,以其不再自由也,而生命體活性,以其自由也。靈我有限者,照見無限域。故吾人從自我之意志、欲望、理性之存在推知宇宙歷史之意志、欲望、理性之存在,此論不虛者,在乎此也:吾人有審美之理性故宇宙有大海水與山林花鳥蟲魚之美,此非後我審美理性而設,乃其設所蘊涵審美理性故有審美理性之我生。
沉淪非蠲除,曲折熵增運。譬如光之影射,大日輪普照太陽系諸星體,而月球影射大日輪之光,月光又照地球上之雪地,而雪地上又有處子對鏡而妝,此層層而照,光雖有失而其光非他光,乃大日輪之光也。
倏忽百億載,刹那一揮之。生體乃靈心,濃縮需層宇。
反而言之,宇宙整體將宇宙中各存在者之微茫自由收集起來,即現顯明之自由也。數理只計算時空中之存在,而無以描述靈我行為之形而上學之道德正義也,故知宇宙中存在之玄妙並非吾人玄想,而實在者也。
本體非具象,本體非非相,離象無本體,本體相非象,象是本體相,散聚變換相,不見本體相。宇宙之心靈,理性者之心靈也,故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四時有明法而不議。中性突變之在漫長時間非中性者才有地球生物呈現多樣化,故基因變異作用於原始生物對世界理解方式的選擇,而原始生物對世界瞭解方式之選擇之強化反過來作用于基因底變異,故使生物世界有如此豐富複雜之樣態。羅素曾來中國講學,所演說者,心之分析、物之分析,羅素一改詩性形而上學言說方式,以冷靜之態度分析心靈現象,即人之行為現象、語言現象。
階階環環皆洽合,否則靈我不緣起。心靈邏輯者,目的性、自由性之超邏輯之謂也,心靈能行形式邏輯,而形式邏輯—數理邏輯不能描述心靈邏輯者之運動。
而吾人之意志乃此絕大意志之集中體現,故人類個體之生命體乃宇宙整體生命體之濃縮也,識此,領悟宇宙本體之第一意也。故變者,空與色即無與有之輪回之大法也,變化之大法非外在力、而是內涵一切存在者中,易之道不廢江河萬古之流、不鄙矢溺卑微之在,內蘊者何?陰陽也,陰陽之內在蘊方使變易為永恆法,故《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自因之道以其自因性賦萬物即以陰陽蘊萬物也,故道之動在宇宙萬有之動,宇宙萬有動即道動。
詰者曰,此人類出現後之現象,在人類出現前可有美與道德之存在乎?曰,吾人從宇宙中出,非歷史之一日之功耳,在具體靈我未現宇宙時,宇宙固未有具體靈我之美與道德現,然則若非恒星內煉出如此豐富之元素、若非宇宙以巨量星系使太陽系湧出,則吾人何以能出生於地球,故宇宙歷史每一建樹皆為後建之基礎,吾人綜合理性之湧現者,宇宙綜合理性成熟之表達也,而吾人沉思世界之理性欲望亦是宇宙歷史理性欲望之驅動耳。吾人預言萬年後地球人存吃喝與繁衍,此預言很不可能假,然則不可預言更微妙之事物,如人類萬年後將有何文學流行於世。